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长江、黄河,澎湃着高质量发展的声音
不断书写新的绿色奇迹——新中国成立75周年生态环境保护成就综述
中纪委网站:紧盯国资监管责任落实 推动补齐管理短板

澳媒:介于地区和全球之间的中国

发布时间:2010-09-18  来源:新华网-参考消息  字体大小[ ]

??《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第8期编译澳大利亚刊物《中国研究》2009年1月号刊登的文章,题为《介于地区和全球之间的中国》,文章摘编如下:

    作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2010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13日在天津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推动可持续增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15日,在主题为“全球经济展望”的分论坛上,与会嘉宾对在当前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全球经济的近期和长期问题是什么展示研讨。图为论坛全景。(摄影 新华网记者 康宁)

 

  在对外交往中,中国是个独舞演员,但其领导人的决定却反映了许多压力。文章从三维空间分析了影响中国与世界进行互动的压力,暗示了国家规模和地理位置造就了中国的现实。文章指出,三个维度一起制约了中国外交关系的总体方向。

  为了对中国在全球所处的地位得出一个全面而一致的看法,有三个维度必须考虑,它们分别是:中国是一个单一的区域性国家,一个多区域性强国,一个参与全球事务的大国。在这些方面中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因素都影响着中国的对外政策。在中国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时,一个或另一个方面可能更为突出;然而,这些因素相互影响,为中国的领导人观察世界提供了较好的视角。

  作为一个单一国家,中国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市场。除了南亚,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国际性区域在人口上单独比较都少于中国。中国有资格作为一个区域国家,不仅因为其国土面积,而且因为它的边界符合自然的经济区域,其内部结构有显着的区别,它的位置有着与众不同的外部关系。

  作为一个多区域性强国,中国也很独特。横跨太平洋来看,美国主要将中国视作一个东亚强国,但是亚洲内有不同的区域,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中国在所有这些区域都是一个最主要的参与者。中国作为区域强国的重要性超过了其各区域作用的总和,因为中国在各区域性组织中的多重身份影响了各组织的立场。

??中国在日益复杂的全球环境中是一个主要的经济和政治大国。尽管美国是世界权力中心,全球性互动并不完全通过中心来斡旋。对于世界上每个国家而言,中国现在隐约出现重大机会和挑战。它已经成为多极世界的主要极点之一。

    当前美元疲软和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加强这一趋势。中国就人均国民财富或军事实力而言并不会挑战作为全球强国的美国,在可预见的将来也没有可能,但其多极化的外交政策很好地适应了全球形势,那就是一个国家必须与其伙伴加强合作,而不是试图主宰它们。

  文章指出,将中国作为区域性国家、多区域性强国和参与全球事务的大国三大角色结合起来看,很显然,“中央王国”仍然是一个中心,尽管不是世界的中心。其国家规模和地理位置赋予它相比邻国而言更大的自主权;

    其多区域性关系在更广泛的半个地球的背景下扩大了其国家自主权;其参与全球事务的角色也使它在许多政策竞技场上处在全球各国的最前线。

  另一方面,中国并不是一个全球性强国,它没有能力去挑战美国的全球霸权,也不会从美国全球向心力的减弱或治理不善中谋取利益。冷战后的世界秩序成就了近年中国的成功,也为中国在可预测的将来提供了政策基础。

    同样,中国在全球,尤其是区域关系中取得的成功归因于其交互式多边合作政策,而不是控制型政策。

  在中国说服其他国家就互利目标进行合作,而不是强迫它们遵从中国意愿的层面上讲,中国对外的实力很“软”。人们可能会说,因此,中国最近在国内、区域内和全球领域所取得的成功是通过一系列的提前承诺来完成的,这些承诺划定了未来合作的范围,以确保减少未来合作的不确定性。

    不像成吉思汗甚至是满清皇帝,胡锦涛进行的是多层次的交互式管理,而不是控制他国。当然,由于成功,滥用实力的潜力也在增加,但是单方面滥用实力将会破坏它们提供的当前外交和安全形势的基础。中国目前的状况与其说像一个堡垒,不如说更像一个城市的市场,重新洗牌将会损失惨重。

  中国的多极化策略可能对于其多层面的国际形势而言比较适宜,未来方向的变化将会被排除,事实肯定不会这样。如果美国试图遏制中国,中国将被迫作出反应,有可能出现两极化。最后说服的软实力将凝结为压力更大的硬实力。(作者为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布兰德利·沃麦克(Womack),宫武译。)

全球公众传媒摘编:任薏宏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